返回顶部
科技创新为林业改革发展打造新方向

2020

07/29

14:54

科技创新为林业改革发展打造新引擎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三会”上,我国未来几十年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已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创新的路径和方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支撑现代林业改革发展动力更足。

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000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200多项,发布国家、行业标准661项,林业专利达3659件,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593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5%,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3%提高到48%。这是我国林业科技在“十二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我国林业科技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突出创新、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在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普及、标准化和条件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林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为传统林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习近平: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科技创新是兴林富民的关键所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林业,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应该说,我国林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现代林业建设对科技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科技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加大资源培育力度,实现“双增”目标,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提升森林资源培育水平;加强“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保护,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迫切需要攻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技术瓶颈;发展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内容丰富的生物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实现兴林富民,迫切需要科技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周期长、见效慢、产值低,这是许多人对于传统林业的认识。但科技创新带动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促进林业不断升级发展,林业科技富民成效凸显。国家林业局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广大山区和林区,重点推广核桃、油茶、栗、枣、榛子、香榧、柿等优良经济林树种丰产栽培技术,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586个,建立科技示范林(基地)1854处,为项目区农民增收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省围绕林业主导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充分挖掘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根据各种资源、植物生长的时间节律,对土地、物种、时空进行了科学配置,摸索出生态高效栽培、原生态仿生栽培、林下种植(套种)、竹林覆盖等高效生产模式,逐步形成香榧、薄壳山核桃、柿子高效生态栽培,铁皮石斛仿生栽培,林下竹荪、三叶青、多花黄精、山稻套种,雷(早)竹林、毛竹笋用林早出覆盖等易学、易懂、易操作的十大模式创新技术,让科技在现代林业中发挥出“乘数效应”,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亩山万元钱”十大模式提高了林业集约经营水平,一些完成推广的项目,亩产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浙江森太林果公司高效生态栽种香榧面积2000亩,每亩栽种42株,最早种植的基地平均株产量7.7公斤,亩产量323.4公斤,亩产值超万元;缙云山川绿野笋业合作社竹林套种竹荪高效生态栽培,2014年种植面积40亩,产干竹荪1400公斤,每公斤销售价600元,亩产值达2.1万元;杭州创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4年在香樟活树上种植铁皮石斛50亩(1500株),平均每株产铁皮石斛1公斤,生产原生态产品1500公斤,每公斤2000元批发,每亩收入5万元。

“一亩山万元钱”的高效生产模式为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开辟新路径。截至2014年年底,浙江省推广示范十大模式13.8万亩,实现总产值16.56亿元,增收7亿元。浙江省还制订了《“一亩山万元钱”林技推广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2015年至2017年的目标,要累计在全省建立“一亩山万元钱”各类示范基地10万亩,辐射推广20万亩,合计示范推广30万亩,实现总产值36亿元,增收14亿元。

习近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林技推广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林业科技发展的最终归宿在推广应用。过去5年,我国取得重要林业科技成果4000多项,如何让这些层出不穷的成果落地开花结出硕果,事关林业发展大局。

过去5年,我国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全面发力。建立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汇集全社会涉林先进科技成果4500多项。5年来,围绕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优良速生用材树种高效栽培、森林抚育经营、木本粮油优良品种及丰产经营、林业特色资源高效培育及加工利用等方面,建立各类示范林(基地)3000多万亩,推广林木优良品种500多个,培训指导林业基层骨干技术人员和林农60多万人次,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1.3万名,积极开展科技进村入户、乡土专家行动、网上咨询等服务活动,建立示范村2321个、示范户78481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12个,全面提升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有力地支撑林业全行业的发展。

在破解林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上,浙江省推出的责任林技推广制成为可以复制的模式。

近年来,浙江创新性地设立了省、市级农技推广中心林业分中心和林业主导产业专家组,建立了以县级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林技指导员及乡镇责任林技员为主体的责任林技推广制,形成了以省级专家和县级首席推广专家为龙头,林技指导员和责任林技员为骨干,以农民技术带头人和社会化林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新型林技推广网络。

目前,浙江省已建成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机构85个,聘用首席林技推广专家229名、林技指导员1026名、责任林技员2283名;共举办技术培训、讲座、现场指导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3903次,参与人员26.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和书籍35.3万余份。

庞大的推广网络和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使浙江林业科技在富民增收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科技推广项目676项,建立示范基地29.2万亩,辐射推广251.2万亩,推广优良品种618个、新技术796项,新增效益40.39亿元。

此外,作为责任林技推广制的有益补充,农民技术带头人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谓的农民技术带头人是指基层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企业技术骨干。他们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强的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在农民群众中有较好的口碑和知名度。

来自临安太湖源镇横徐村的竹笋大户邵观夫,就是农民技术带头人培训班的成员之一。他拥有的13亩竹林地,每亩产值高达2万多元。

“我家门前这块1.1亩的竹林,前年产值有6万元,很多村民都赶来观看,问培育方法。我就跟他们说,笋要个头大、长得均匀,竹林管理上还是有一定技巧的。”邵观夫把在农民技术带头人培训班上学来的精细化管理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村民,横徐村的竹林效益整体提高了很多。

“要推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观念。”临安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站长沈振明说,2014年起,他们结合生产周期对一批掌握一定技术的林农进行定时、定人的系统培训,还有严格的考试环节。“这批‘乡土专家’可以在周边林农有技术难题时就近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做好技术推广。”他说,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带头人,才能真正解决林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习近平: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流通环节改革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

林业企业要做科技创新的主角

科技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带来的突破是新兴产业出现的内在动力。“十二五”时期,民营企业是林业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该公司和国际竹藤中心联合研发的“竹缠绕复合压力管”以竹子为基材,经过无应力缺陷的缠绕工艺加工成型,并以树脂为胶黏剂,将壁薄中空的竹材加工成连续带状片材,制造出具有较强抗压能力的新型生物基压力管道。这项技术将竹纤维的轴向拉伸强度使用至最大化,并在管道结构中形成无应力缺陷分布,从而使管材达到承压要求。

竹缠绕复合压力管充分利用竹子特性,将竹子用于生产不同直径的中低压力管道,其生产全过程能耗要明显低于螺旋焊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等传统管道,可以替代市场上大部分的螺旋焊管等传统管材,大幅减少钢材使用量,相应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通过对可再生的竹林进行定期择伐生产竹缠绕复合压力管,还能够有效发挥竹子生长及使用过程中优异的固碳效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项技术突破竹材传统应用领域,扩大竹产品应用市场,增加竹产品附加值,是竹子加工行业的革命性创新项目。竹缠绕复合压力管的面世,标志着一个新型节能低碳产业的崛起。

2015年,湖北襄阳盈汉泰竹复合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汉泰竹公司)内,一根直径2.2米、长12米的竹缠绕管一次制造成功,这是全球首根大口径生物基材管道,标志着竹基复合材料管道产品正式进入工业化生产,意味着在应用可再生资源创制管道类产品方面,中国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盈汉泰竹复合制造项目是全国乃至全球首台首套竹缠绕管生产线。该项目是国家特批扶持落地的林业创新专利技术项目。盈汉泰竹复合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3月12日,由襄阳市林业局牵头,华中绿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而成。2015年10月19号盈汉泰竹复合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竹缠绕管已交付工程方使用。

目前,竹缠绕复合材料新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国际PCT专利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竹缠绕复合材料新技术自2015年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以及被水利部列入《2015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后,今年又入选国家林业局《2016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项》。作为林业新兴产业,竹缠绕复合材料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建部、国家林业局、大型央企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5月20日,国家林业局同意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国际竹藤中心联合组建“竹缠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传统竹材加工产业升级换代、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高我国竹产业的科技水平作出新贡献。

竹缠绕复合压力管项目,作为国家多部门特批扶持落地的林业创新专利技术项目,目前已进入规模化产业发展阶段。作为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创新发展必然会推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

林业科研国家队为科技兴林筑基

过去5年,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5%,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3%提高到48%,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林科院、国际竹藤中心等科研机构和各大林业院校的贡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拥有21个研究所、中心,20个共建机构,分布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着重解决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林业重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间,中国林科院新增纵向科研项目1619项,验收638项,共鉴定(认定)科技成果16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获授权专利501项;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95种;制修订行业标准278项、国家标准128项,国际标准4项,实现了我国主导制定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在良种选育方面,林科院实现杨树生态育种体系建设,选育出30个新品种,产量提高20%以上;完成杉木第3代遗传改良,材积增益30%~40%;攻克落叶松杂交新品系创制等难点,材积增长20%以上;桉树人工林生态经营和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培育桉树新品种4个;选育审(认)定油茶良种30多个,“长林”“亚林”油茶系列良种增产3~6倍;解决核桃良种无性繁殖的世界性难题,平均产量提高3倍以上;在杜仲良种、高效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方面获重要突破,推广杜仲良种10个。

国际竹藤中心作为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事业单位,忠实地履行促进国际国内竹藤事业发展的使命和宗旨,服务林业大局,推动了竹藤事业的纵深发展。

2015年,竹藤中心继续在重大项目研究上取得显著突破。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出版了《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为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共获批科研项目18项,发表科技论文119篇,获授权专利6项,认定科技成果4项,获梁希林业科技奖二等奖2项,审查上报了国家标准和林业行业标准23项,编制了竹藤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

5年来,我国林业科技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了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林业行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的空白。新建局级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科技部评估为A类,“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2个联盟列为科技部试点,5个进入试点培育联盟。“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林业科学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新建86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总数达166个,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生态区域的科学观测研究网络。